最近和几个打算买房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最纠结的不是户型也不是价格,反而是“到底选几楼”。有人怕低楼层潮湿吵,有人嫌高楼层等电梯麻烦,还有人被“扬灰层”“设备层”这些说法绕得晕头转向。其实选楼层没那么玄乎,抓住几个关键,普通人也能挑到“黄金楼层”。
先说说我观察到的规律——一般来说,总楼层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的楼层,住着最舒服。
比如30层的高楼,10到20层;18层的小高层,7到12层;7层的多层,3到5层。
这些楼层既不像低楼层那样容易被树挡光、被车吵,也不像顶楼那样风大、水压不稳,采光、通风、视野都能兼顾。
我表姐家买的是28层楼的16层,她说早上拉开窗帘,阳光“唰”地照进来,楼下的噪音飘不上来,看小区绿化也清楚,确实比她之前住的4楼舒服多了。
不过这也不是死规矩,得看具体情况。
比如楼间距特别大的小区,低楼层采光也不差,我同事在楼间距50米的小区买了6层,大冬天中午也能晒到太阳;但要是楼间距小,可能得往上多挑几层。
还有周边环境,如果楼下是菜市场或者马路,中高楼层更安静;要是旁边有公园湖泊,高一点的楼层看风景更爽。
家里有老人小孩的,得把“方便”放第一位。我邻居张叔家选了8层,他说“电梯坏了爬楼梯也不吃力,老人推婴儿车上下楼不费劲”。年轻人可能更在意视野和私密性,我表弟选了22层,说“晚上看城市灯光像星星,楼下说话声根本听不见”。
还有几个容易踩的坑得注意。
比如别迷信“黄金楼层公式”,网上说的“扬灰层”“设备层”不一定准,最好实地看房——早上看采光,晚上听噪音,下雨天看有没有返潮。
另外,物业费、电梯维护这些细节也得问清楚,我朋友买了25层,结果物业费比低楼层贵30%,每月多好几百,也是笔不小的开销。
其实选楼层就像挑鞋子,合脚最重要。
没有绝对的“黄金”,只有适合自己的。多跑几趟,早中晚都去看看,和邻居聊聊实际住的感受,比听销售说“这层最抢手”靠谱多了。
毕竟房子是要住十几年的,舒服才是硬道理嘛!
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